回归岐海九曲(三)寻觅九曲

图文/ 阿杨


    寻找少年时的足印,不得不提的是九曲河。

这道弯弯曲曲小河,百年来穿流过铁城的心脏地带。最令我记忆犹新的是过去侨中一带的长满荔枝树的河道,和河边街旁走下梯级就可游泳的童年嬉戏情景。那时候,许多人家临河而居,面河的部分总有一口门,几块青石板伸出,象一个小阳台;面河屋墙有的长满苔藓树丫,一派岭南特有的水乡景象。记得小时候走出住的照壁街,到南门头买酱油或跟母亲到前进小学值晚班,都经过九曲河,会停下游玩和观望一会,好奇地看一些艇家的船驶过,那情景就象鲁迅书里所写的乌篷船那样的。

回归岐海九曲:寻觅九曲

九曲河今昔(左图为网图)

但后来这河变得淤塞和混浊了,在我加入城建办设计室工作之后不久,就知道这河很快要填掉了,要在河上盖一条路,把旧城区引伸出去,在路的尽头开发居民小区。最初的就是柏苑新村,我也成为该小区的设计者,并得了个省里颁的小奖。说回覆盖九曲河,那时可是没有多大争议的,概因在开放之初,人人跃跃欲试,急切希望改变当时小农社会般的市井城貌;当然是没有了如现在般富足了,可找成百的专家学者去论证考究了。这历史的因素下的产物,变成了今天的遗憾,一些怀旧的海内外的香山人士,不禁为九曲河的变迁慨叹感怀一番。

那么,现在的九曲河真的完全消失了吗?覆盖的原址如今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带着这个疑问,我在家乡夏末的清晨,踏上了寻找九曲的路。

沿着民生路走,远远的看见南门头了,却找不到一些河的踪影。看到三五辆开篷车停在一个路口,上前打听,才知九曲河的覆盖路上已新建的一条名字叫“逢源”的商业街了。看过去,一条略显弯曲的新路伸向旧城深处,两旁尽是混合了欧式和南洋色彩的骑楼建筑,下铺上楼,新颖别致,令人眼前一亮——在使人怀念九曲河的失落之际,还能得到一些抚慰的感觉。不知真假,有朋友说市里有意恢复一段九曲河河道,以迎合建立“文化中山”的理念。

逢源商业街

逢源商业街

逢源商业街的规划和单体设计格套古典,色彩却艳丽,装饰也潮爆,融合了现代人既怀旧有贪新的复杂心理。象这样子的建筑物,这十年间在中山如雨后春笋,一时间为城市增添了很多亮丽清新的风景线。

走出“九曲河”,信步去探访我童年时住的旧区—— 仁山对面的照壁街和孙文路一带。

孙文路

孙文路一带

    我们小时候住的照壁街,也一样有着很多很有岭南特色的建筑。单看那名字,如大萧屋,马龙舟巷,吉祥里,白水井和水关街等等,已充满岭南特色。我家住的是一个大祠堂,住了十几户人家,那格局就象粤剧72家房客里描述的那样。正中是一个大厅,可以说是共享空间,人们在共用厨房分享浴厕,在门口下象棋,聊天,吵架。我家是在大祠堂的最后一家,一条青石板小道进去,屋蟾高高低低的,窗口小小门缝窄窄,鸡犬相鸣。我家自打了一个后门,日常出入就不走祠堂那边,自直通往同学阿航和阿欣住的孙文东路那边。同学阿航住的是典型的南洋式骑楼建筑的临街处,前铺后房,楼上的房跨出去,楼下形成遮风挡雨的宽阔走廊。

dsc00128

大萧屋后面的民生路

    我们大祠堂的小街对面,就是大萧屋,我后来的同事黎建筑师一家那时也住那里,大屋有前后大门,一条石板小道连通了十几人家,名附其实的大宅门。印象最深的是里面住了一对天仙一样的姐妹,那时我们去朝阳附中上学,常走这里,其一原因是能看到她们一眼。那时好读欧阳山的“三家巷”,暗地里把大萧屋里的幻想当成了区桃姐妹们,可惜自个没有周炳般的伟俊。这些记忆与那些岭南建筑一起,融合了和远去了。

dsc00140

照壁街口的建筑

dsc00127

附近的一个旧礼拜堂

     而现在我眼前的照壁街,一如往昔,除了街口的楼房成了商业用途外,内街的旧民居如旧,一些老居民还生活在其中,经营一些如凉茶铺之类的小生意。听说“一三九”招待所搬走了,留下的建筑物给了博物馆用。而照壁街对面的“仁山”,却是今非昔比了,建纪念堂的时候,早把我们童年时看大戏的石板剧场拆掉了,动物园、灯光球场等也同时废掉了,后来门口的冰室也没了,变成了现在看到的宽阔的开放式公园,许多人每天在这里晨练,开始新的一天。

dsc00133

仁山(纪念堂)

     从照壁街往西走,便是水关街、弓箭巷和西山寺了,再后就是人民电影院旧址、工人文化宫和大庙下步行街了。

dsc00145

博物馆

dsc00147

水关街

dsc00153

弓箭巷

dsc00151

西山寺

dsc00156

百货公司、工人文化宫

dsc00154

步行街

从步行街往上,就是到烟墩山,那里有香山最具地标式的建筑物 —— 烟墩宝塔。记得我刚毕业的时候,接到的首个任务就是参与该宝塔的首次重修设计工作。那可是香山的镇山之宝,无论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土人,还是几辈已在海外安居的侨胞,无不对它怀有崇敬关怀之情。打一出世,我们就是这宝塔护卫着的臣民,据说过去在这宝塔山上,每到正午时分,都有三声炮响,宣示该日天下太平。参与那个重修设计工作的时候,有天我与同事一起爬到那塔顶上,把塔顶处的圆顶尖部分尺寸量度下来,原因是我们的城建主任说要在那顶上塑金,目的是为这香山宝塔增加附加值,成为名胜之地。那次是我与那镇山之宝唯一一次零距离的接触,直面感受聆听这百年古刹的远古回音。我的同事们为这个重修工作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设计,最后在工程完成后获得了市里的优秀古建筑设计奖,为修复和延续岭南古建筑文化也写过难忘一笔。

探访过老城的这些地方,使人强烈感受得到的是 ——我们家乡的城市建设者们,为令老城能够展示出新颜,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大胆采用了一些崭新的设计元素,也确实花了不少的心思。

 

 (待续)

   

回归岐海九曲(三)寻觅九曲

2个评论在“回归岐海九曲(三)寻觅九曲

  • 2009-09-19 at 03:58
    Permalink

    李会长:谢谢!祝你们在家乡旅途愉快!是啊,回家的感觉就是好!

    Reply
  • 2009-09-19 at 03:07
    Permalink

    迎夏学友: 我们近日带28年没回过来的儿子回岐寻根。与你一样回家的感觉真好,千言万语说不尽我们喜悦的心情。你的文章及照片导出了我们的心声,十分感谢你!

    ——-9月19日于石岐

    Reply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