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市誓言重振华埠昔日辉煌


温市誓言重振华埠昔日辉煌

【环球华报记者金勉报道】在海外,与华人华侨联系最密切的一个词,恐怕就是华埠“唐人街”(Chinatown)了。我们在那里寻找最有标志性的中式建筑、最熟悉的美味、还有那份叫做“家”的亲切。每个海外城市中的华埠,都折射出华人移民海外历史的足迹,温哥华的华埠,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但近年来,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融,社会的发展变迁,温市华埠的形象及社会功能,也发生了改变:人流量少、社会治安差、零售商生意惨淡、文化古迹无人问津……

温市通过振兴华埠策略

为重振日渐落寞的华埠,温哥华市政府于2001年成立振兴华埠委员会,为华埠提供近景的复兴措施之余,更致力为该区的长远发展做出新的规划。

而由华埠商户十多年前即推动的“华埠振兴策略”,经过市府计划委员会两年多来的研究和筹备,终于在7月取得了进展。一项名为《华埠小区计划与经济振兴策略》(Chinatown Neighbourhood Plan and Economic Revitalization Strategy)的报告,7月25日在温市议会获得全票通过,订出促进华埠商业发展、公共区域规划,保存华埠文化及古迹建筑、提高华埠商铺、餐厅和服务业提供的产品现代化、多样化等相关动议。从而这项为期三年的华埠重振计划,也将正式拉开帷幕,带领唐人街走向新的发展道路。

历史:未有温市先有华埠

温哥华华埠是加拿大最大、‎北美第二大(继旧金山华埠之后),至今已有逾百年历史。参与当年加拿大太平洋铁路(Pacific Railway)修建工作的大批华工在该项目1885年至1886年间竣工后顿时失业,于是其中一部分人开始到铁路总站所在的温哥华(当时华人将之称为“咸水埠”)工作,主要从事洗衣、裁缝和送货等行业,并聚居于片打街和上海巷一带,温哥华的华埠自此形成。

该区西接温市的中心中心商业区,北邻市中心东端,东临士达孔拿区(Strathcona)。根据温哥华市政府的官方定义,华埠是大致以喜士定街(Hasting St.)和片打街(Pender St.)之间的后巷、裕仁街、歌雅街和泰莱街为界。区内的商业活动主要集中在缅街(Main St.)、片打街和奇化街(Keefer St.)上。


昔日温哥华华埠。

1887年的华埠人口只有约90人。但温哥华作为铁路总站和深水海港的优势,物流和人流于这个加拿大西岸落脚点增多,加上原本为卑诗省第二大华人聚居地的二埠在1898年被大火烧毁,温哥华华埠的人口逐渐开始增多,到1911年达3559人,成为全加拿大最多华人聚居的城市,并逐渐开始发展。

可惜好景不长,当时时有发生的排华事件,让华人受形势所逼,不得不将活动范围局限于华埠之内,为华埠的发展带来窒碍,而联邦政府在1923年通过的《排华法》,更是给华埠的发展的造成了雪上加霜的影响。直到1950年代末期,华埠以及邻近的士达孔拿区再度出现显著的增长,两者亦逐渐结合成一个相辅相承的社区。

然而,随着华人地位的提高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不少人逐渐把工作生活的目光投向了华埠之外。列治文、本拿比成了他们定居、创业的更心仪之选。与此同时,亦吸引越来越多的亚裔商户于华埠以外营商。华人的衣食住行不再限于华埠以内,令华埠人口青黄不接之余,生意亦一落千丈;建筑商因华埠为保留区内特色而附设的建筑限制,转移到列治文等新区大兴土木;市中心东端日益恶化的毒品、娼妓和治安问题令大温居民对该带望而生畏,连带也为邻近的华埠带来负面影响……种种因素构成恶性循环,令温哥华华埠面临“后唐人街时代”的沉重挑战。

市府侨团联手重振华埠

面对逐渐落寞的唐人街,华埠商界近年从多方面着手整顿,包括聘用保安以改善治安、更新市场推广手法、以及将区内的旧建筑翻新成住宅或商铺。而温哥华市政府于2001年成立的振兴华埠委员会,也推动实行了包括千禧门(Millennium Gate)牌坊工程、打造区内街道“丝绸之路”游人步行径、华工纪念广场等一系列具体的振兴华埠项目。

不过尽管如此,温哥华市政府委托美国旧金山AECOM顾问公司所做的调查结果显示:64%的华埠商家指在过去的2008年至2011年的三年营业额下降;而虽为温哥华的旅游景点之一,华埠商户的客源中只有12%为游客,其余的58%和21%分别来自居住在该区附近的民众及低陆平原居民。如何让华埠的商业更加蓬勃发展、让它重现东方的特色与魅力从而吸引更多游客的到来、市民的进驻,也因此成为华埠振兴计划的关键。

18名组织与个人分别就上述计划在25日的市议会上发表意见。中侨互助会、中华文化中心、中华会馆、温哥华华埠商会、温哥华华埠商业促进会等侨团商界组织也都表示了对市府华埠振兴计划的支持。最终10名市议员最终全票通过初步提纲。

市长罗品信(Gregor Robertson)也对该计划全力支持,他形容该计划“潜力无限”,为华埠带来更多游客与本地市民的同时,也为带动该区的商机、提高经济创造良好的条件。主要参与编写报告的温市议员邓剑波也乐见动议获得全数通过。他强调,华埠研究报告的费用已归入市府年度预算中。但未来实施策略资金的具体预算、以及获得不同单项计划资金的可能渠道,都有待市议会进行进一步讨论。

温市华埠面临众多挑战

作为市府的第一项振兴华埠计划,《华埠社区计划与经济振兴策略》报告指出了经调查而归纳出目前华埠商家面临多项挑战及建议:其中包括:

·一些老的零售商铺、餐馆未能跟进时代变化与社会发展而及时做出调整改变;

·华埠出售的商品需更多样化、更现代化;

·晚间及周末需要更多的人流及社区活动,带动人气也能减少社会问题;

·作为华埠的一大特色及重点组成部分,华埠需要更多更好的餐馆;市府也应向附近餐饮业者提供协助,让中华美食在此重放光彩。

·在治安与清洁卫生方面,需做更多改善与提高;

·家庭及社团组织不适合成为地产发展商或进行大型的改造工程项目;

·为居住在华埠内、及附近区域居民提供每日新鲜且平价的蔬果杂货店、餐馆;

·将文化中心及博物馆更新地更现代化,成为知名观光景点;同时保留周围华埠的文化与历史特色;
·保留并整修华埠街道上的历史建筑及古迹;

·倡导青少年的参与,鼓励他们发挥“领袖精神”将华埠的历史文化特色传递给更多年轻一代;

·鼓励商家用更友好、欢迎的态度面对客人,为华埠商业创造更有利的商业环境,吸引更多游客和观光者;

·改善华埠的市场推广及旅游策略,如采用媒体与社交网络、专门网站等。

振兴唐人街方向何在?

文化的交融、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化,让华埠的功能也在岁月的悄然流逝中发生着转变。今天,温哥华的唐人街需要的不仅仅只是华人华侨,也需要更多不同种族的商人、游客进驻其中,或是到此品尝中餐的美味,或是体验东方文化的韵味,让他们也成为华埠的主要消费群体,带动该区的商业发展潜力。

正如这份《华埠社区计划与经济振兴策略》报告中所提的有关将华埠商铺、餐厅所提供的商品服务更多样化、现代化,我们希望除了传统的餐饮、参茸药材店、传统中国工艺品店等,旅店、进出口业务、保险、会计事务所、专卖店、影视商店等各项服务,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都能能在华埠扎根,满足华人以外的消费群体。

生活或是曾经生活在唐人街上的华侨华人们,在以不同的方式,延续着唐人街的精神或是文化。在提高它的商业潜力同时,我们作为华人,更应该身体力行,经常有空的时候去华埠走走逛逛,在如“华埠新春大游行”之类的传统节日庆典中、在那些古色古香的建筑外、充满中国风的店铺内,还有能勾起你思乡情怀的中餐馆里,体验一番中国式的“人情味”。你会发现,兴许是因为同是“黄面孔”,你的面前会得到额外奉送的一大碗“例汤”……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