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乡音聚乡情解乡愁

刘少钦在异国他乡组建“小桃园”乐队,40载如一日在海外推广中国乡土音乐

“煲汤煲粥今晚有猪脚、又有扣肉,去龙头环,隆都呔鸡请老爹……南村南文,全禄安堂,濠涌对面是墩陶……”最近,一首以原生态隆都话演唱的《隆都之歌》乡土歌曲通过微博广为流传,被网友转载上千次,深受广大海外乡亲及家乡人喜爱。它的创作者就是旅美华侨、祖籍中山沙溪云汉的刘少钦。近日,记者在沙溪镇侨办见到了回乡走亲访友的刘先生,而这首歌的背后更是一个个刘先生近40年来致力在海外推广乡土音乐的动人故事。

刘少钦接受采访。

刘少钦和沙溪曲艺爱好者在表演。

人物介绍
刘少钦,旅美中山乡亲,祖籍中山沙溪云汉,现为三藩市隆都同善堂专职干事,三藩市隆都乐社社长,热衷音乐,擅长拉二胡。刘少钦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倾情乡土音乐的海外推广,发展了一大批“乡音”粉丝,其中不乏 “金发碧眼”。

在异国他乡组建“小桃园”乐队

上个世纪70年代,刘少钦远渡重洋到了中山海外乡亲集中的美国三藩市。出国前,他学的是音乐,曾考入广东音乐曲艺团,从艺多年。刚到美国时,由于人生地不熟,语言又不通,加上之前所学的东西一下子没有了用处,异国他乡的生活让他倍感孤独,乡愁也是如影随行。如何用自己之前所学结识朋友、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子、尽快融入当地社会呢?刘少钦首先找到两位与自己有共同爱好的乡亲成立了“小桃园”乐队。为何取名“小桃园”。刘先生说,最初成立时,乐队只有三个人,刚好是姓刘、关、张,于是就借用了中国三国时期刘、关、张“桃园结义”的典故,这样很贴切而且还可以宣传中华文化。

在刘少钦等人的努力下,经过多年的发展,三个人的“小桃园”乐队现在已经有十多个成员,有了高胡、二胡、古筝、扬琴、琵琶等十多种中国传统乐器和萨克斯风等多种西洋乐器,表演曲目也日渐丰富。刘先生说,现在乐队演出的常设曲目有近百首,其中除了中山乡土歌曲外,还有中国北方民歌曲调、广东粤曲,甚至还有一些在海外很受欢迎的港台流行歌曲。

“小桃园”乐队成立之初,主要是在乡亲社团里活动。每逢中华传统节庆日子,乡亲社团搞庆祝活动都会请乐队去助兴。随着乐队的成长,现在“小桃园”乐队的名声已走出了海外乡亲圈子,有了一大帮“洋粉丝”;乐队也走出了三藩市,发展到了周边许多城市。很多外国人搞庆祝活动,都会专门请“小桃园”去助兴,并且还有不菲的出场费。刘先生颇为自豪地告诉记者,在乐队发展的最高峰,每个星期都会有两到三场这样的演出活动。为此,乐队还有了专门的经纪人,负责接单和洽谈业务。乐队已由当初的兴趣使然,慢慢地成了一项事业,成为刘少钦在海外推广中国乡土音乐的重要平台。

“听中国音乐”成了当地老外们的时尚

旅居海外40年,刘先生先后教过书,当过酒店和餐厅的侍员、调酒师。这么多年,不管工作有多忙,生活有多艰辛,他都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热爱的音乐,从来没有放弃过在海外推广中国乡土音乐。

乐队的演奏曲目除了中国传统民乐曲目外,刘少钦和他的伙伴们十分注重原创,《隆都之歌》是乐队新近原创的曲目之一。刘少钦每年都会回国一次,时间一般是20天左右,这期间他除了走亲访友外,就是有针对性地去了解家乡的变化,熟悉家乡的风土人情,为创作收集素材。他说,在乐队目前已有的曲目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他和他的伙伴根据家乡的乡土文化元素创作的。

有感于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海外乡亲的生活状态以及久居海外的浓浓乡愁,刘先生说,最近他还创作了另外一首曲子《斜阳万里寄相思》,曲寄“友谊之光”,也是用隆都话演唱。说着他就现场唱了起来:“我离开村下来到金山,隔了茫茫一大海洋,来到就读A、B、C,放学就快赶去做工咯;日日多垃圾,辛苦就不再讲咯;挨到半夜三更,有苦就无处诉……望到月头落山,都望不见心爱嘎中摸卷(心仪女孩的意思,意指家乡)……

刘少钦除了坚持在隆都同善堂发挥余热,服务广大乡亲外,就是全身心投入到他的音乐事业:兼做乐队经纪人,精心组织好乐队日常的节目排练和演出,收集素材创作曲目……除此之外,刘先生现在还在当地的一家琴行开办了音乐培训班,主要教学中国民乐,如二胡,传授中国乡土音乐知识和技巧,前来学习的除了广大乡亲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洋学生”。

刘少钦说,最多的时候,他仅“洋学生”就有十多个,而一些洋学生更是成了中国乡土音乐在海外的传播、推广者。刘少钦告诉记者,前几年,有两位洋学生,在他那接受了中国乡土音乐启蒙之后,专门自费赴中国大陆音乐高校进修,学成之后再回到当地积极宣传推介和教学,其中有两位洋学生还专门远赴澳洲、新西兰教授中国乡土音乐。

在“小桃园”乐队的影响下,来自中国其他地区的乡亲也组建起了乐队,现在三藩市海外乡亲自己组建的乐队有十来个,如斗门旅外华侨的仪英音乐社、三藩市中中同学会的合唱团等。渐渐地,在当地听中国音乐成了老外们的一种时尚。加之当地中国餐馆多,于是出现了“吃中国菜,听中国音乐”的现象。刘先生说,当地有家皇后酒楼,他和他的乐队时常都会去那里演出。

但是,现在刘少钦和他的乐队遇到了难题——人才问题:懂行的老一辈乡亲因为年龄问题,渐渐隐退,而年轻一代还没有成长起来,仍需引导。因此尚有很多工作要做。

用“乡音”解渴乡愁,推广乡土文化

记者试着听了一遍《隆都之歌》。歌曲只有短短1分50秒,以“娱乐升平”为曲。虽然记者对隆都话不是很懂,但可以感觉到该曲曲调悠扬、轻快,有着一股浓浓的乡情味道;尤其是作者巧妙地将沙溪、大涌两地53条村名融入歌词中,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刘少钦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海外乡亲对家乡的印象慢慢变得模糊,尤其是在当地出生的年轻一代,更是对祖籍地一无所知,好多都已经不会说家乡话了。但由于传统的“落叶归根”思想的影响,在国外生活久了,老辈海外乡亲普遍有种对家乡文化的眷恋。近年隆都同善堂成立了三藩市隆都乐社,爱好音乐的乡亲都来参加,如周志坚、阮敬宗、余文石等十多人。乡土音乐正是一个很好的媒介,用隆都话来创作《隆都之歌》这首歌的灵感就是源于自己对家乡文化的眷恋,这样既可以“解渴”海外乡亲们对家乡的眷念,又可以在海外年轻一代中推广乡土文化,加深他们对祖籍地的印象,做到乡情在海外的延续。在歌词中巧妙融入50多个地名,刘少钦就是想通过歌曲让广大华侨子女了解沙溪、大涌两地的地理知识。

推而广之,刘少钦说,通过自己的努力,希望能促进海外华裔青少年学习中文,推动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让更多的海外华裔青少年能够关注和传承中华文化。现在,每年的暑假,刘少钦和他的伙伴们都会举行乡土音乐夏令营活动,吸引那些在当地出生和接受教育的年轻一代学习。

正是得益于中国乡土音乐在当地的推广,很多在当地出生和成长的年轻一代重新学会了中文,很多老一辈华侨又重拾了家乡情感,而中生代更是加强了和祖籍国的联络和往来。为了有更好的传播效果,刘少钦和他的同伴们经常尝试一些新的传播方式,这次通过微博推介《隆都之歌》就是他们的新尝试。

打开一扇乡土文化的传承之窗

刘先生创作的《隆都之歌》在网上热传后,引起了广大沙溪、大涌群众的关注,他们都说,以隆都话来创作歌曲是传承弘扬隆都文化的一种全新的有益尝试。

星宝艺术团电声乐队队长刘嘉建是一名沙溪土生土长的80后,他说,听完这首融入了众多本土元素的《隆都之歌》很有感触,同时亦勾起来好多儿时美好的回忆。作为乐队主唱,他说这首歌带给他的不单是快乐的回忆,而且还启发了他以本土方言来创作歌曲的灵感,激起了他创作的热情。他还表示,将来一定要用本土方言创作更多的歌曲,并且要一一搬上舞台,演绎给广大群众听,让隆都话这种最能体现隆都文化的地方语言被更多的群众,尤其是年轻一代所了解和熟知。

热衷于戏曲音乐的杨达轩玩音乐近40年,身为沙溪曲协会长,他一直致力于推广传承隆都的传统文化。对于《隆都之歌》,他亦深有感触:“这首歌其实改编自‘娱乐升平’一曲,对于传承和推广隆都文化是很有意义的,尤其是它的创作者是一位海外乡亲,希望能涌现出更多类似这样的隆都话歌曲,让隆都文化在海内外更为广泛地传播开来。同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隆都话是传统隆都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传承保护隆都文化就需要更多像创作《隆都之歌》这样的大胆创尝试。

刘少钦先生本人现已创作了一批用隆都话演唱的歌曲。他说,必须有歌曲四五十首。凭他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完成如此艰巨的工作,必须有大批爱好者,有同一个目标参加创作。刘先生可以引导他们学会创作隆都话的歌曲。

文/ 图 中山日报海外版 记者 赵 伟 通讯员刘英子

记者手记 乡情需要文化维系

我市是著名的侨乡,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不能回避的一个严峻现实是,作为华侨华人群体代表和联系纽带的侨团,却开始迈入“老龄时代”,“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问题十分突出。这是记者接触到的众多乡亲或直接、或间接表露出的一种忧思。

如何做好年轻一代海外乡亲的工作是一个日益紧迫的课题。

破解这一课题,刘少钦先生的实践告诉我们,乡土文化是维系海外乡亲绵绵不绝的乡情、争取更多的年轻一代的乡亲的一把“钥匙”。

因为受生长环境、生活环境、受教育的差异以及语言不通等因素的影响,加上对祖(籍)国和家乡的情况不了解,交流甚少,感情不深,年轻一代对祖(籍)国和家乡的感情,与老一代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而父辈的言传身教及家庭背景,对他们的影响十分有限。

刘少钦先生40年如一日地在乡亲中推广乡土音乐的效果说明,我们完全可以将文房四宝、戏曲相声、中医汉方、民俗人情、艺术文物等引入到年轻华侨华人的生活中。

我们也可以家乡的一村一巷,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景一事为内容,通过大量贴近侨心的乡土语言,介绍家乡的风土人情、山山水水,使得广大海外乡亲年轻一代从这些信息中,让他们对家乡的历史、风俗、民情有更全面而深切的了解,从而培养和增强他们对家乡的认同感。

当然,在年轻一代中推广乡土文化,让他们产生一种文化认同感,不是阶段性的,是长期性的,需要许许多多像刘少钦先生40年如一日的坚持。

对于一些懂双语的出国留学生来说,积极参加侨团活动,既可以得到有益的锻炼,又可以增加在海外就业的机会。

赵伟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