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维多利亚;别了,温哥华!

在美国夏威夷茂宜岛上,放眼望去,围墙后面宽阔无垠的土地,就是当年孙眉的农场。(资料图片)

据中山商报报道

特派记者陈浩勤发自加拿大温哥华

在美国和加拿大采访的 20 多天时间里,我们走过了美加共7座城市,与100 多个华侨社团接触,采访了30多位关键人物,收集了一大批珍贵的历史资料。“充分的事前准备和正确的切入角度,使得整个采访得以顺利进行,特别是各地侨团的鼎力相助,让我们感觉辛苦并快乐着,并且在当地华人社区产生了广泛影响。一路探寻,使我们对孙中山先生及海外华侨华人的经历有了立体的认识,我们有责任把他们这种爱国爱乡的情感好好地呈现出来。”采访组领队、中山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郑万里说。
当地时间 3 月29日中午1点 45分 (北京时间3月 30 日凌晨4点45分),采访组将从温哥华国际机场启程回国。别了,维多利亚;别了,温哥华!

在太平洋之滨、温哥华岛上的南端,有一个叫维多利亚的小城。这里风景秀美,鲜花盛开,是北美大陆上独一无二的“花都”,同时也是加拿大西部最大省份不列颠哥伦比亚省(British Columbia,俗称BC省)的省会。100 年前,正是这座小城的洪门组织将其自有楼宇抵押借款支持孙中山,从而激发了其他华埠的捐款热情,促成了广州黄花岗起义。
有“加拿大唐人街之父”称号的维多利亚大学教授黎全恩告诉我们,早在1788年(乾隆五十三年),就有华人来到了温哥华岛谋生;1857 年,菲沙河谷发现了金矿,翌年大批华工从旧金山来到维多利亚,加入淘金热潮;1881 年后,加拿大开始筹建横贯全境的太平洋大铁路,直接向香港和广州招募大批华工。
正是因为维多利亚聚集了大批华人,孙中山先生将其列为演说筹款的重点城市。有确切资料显示,孙中山至少两次来过这里。
早在1897 年7月,孙中山就来到维多利亚,逗留了十多天。“孙中山先生也有在此宣讲革命,但没什么人理他,效果很差。”一位老华侨告诉我们,“那时华侨中很大一部分是洪门的人,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与洪门反清复明的宗旨还没统一到一块。”
1903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的国安会馆加入洪门,并于第二年在旧金山帮助洪门致公堂修订了章程,使其由一个秘密的社团改组为一个公开的革命团体。1911年,孙中山再次来到维多利亚时,华侨们给予了极高的礼遇和巨大的支持。
有资料显示,是年2 月18日,孙中山抵达维多利亚,次日在洪门举行的欢迎会上,孙中山问及该堂楼宇是否自置,负责人给了肯定的回答,并称全加各埠洪门致公堂堂所亦大多是自置。孙中山听后甚喜。
在连续举行演讲后,孙中山与洪门兄弟讨论筹饷问题,并在会员大会上提出:“为应付内地起义之急需,如个别劝捐,恐缓不济急,贻误时机,不如将楼业向银行借贷,以应饷需,然后筹款将债项清还,如此方能事半功倍。”两天后,洪门再次召开会员大会,决议通过变产救国。
在维多利亚洪门的会馆里,我们看到这张决议签名,上面注明 “以本堂砖楼一座连地向银行抵押银壹万贰仟圆,以为中华国民救济经费之用”。当年抵押出去的小楼位于如今的菲斯格路 (FISGARDSTREE)625号,现已改为水利部门的办公楼。
在维多利亚洪门的影响下,各华埠洪门组织也纷纷响应,抵押房产,变卖产业支持革命。不久后,黄花岗起义打响。
檀香山和维多利亚两座海岛城市,一个是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启蒙地,一个是帮助其革命实践走向高潮的地方,也是我们此次采访的起点和终点。

fullscreen-capture-29032011-90621-pm-1

fullscreen-capture-29032011-90621-pm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