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流光 居加生活掠影

A  passionate look at the images of bygone  years – from the 50s to the 90s

图/文:刘耀国

由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陳年舊照對一般讀者而言本無多大意義.  但近來突然多了許多周年記念活動例如加拿大建國145周年廢除排華法65周年,溫哥華建市125周年甚至英女王登基60周年鑽禧等等主辦者都 征求早年移民故事和照片舊照片我們有系統地保存得很好部分為中華文化中心文物館和卑斯大学亞洲圖書館及【加華記事】所收藏.  較早前也在星島日報刊登中中校友網已有轉載.

該次的 文章畧述早年唐人街面貌華人生活營商住屋求学工作和娛樂等在此不再重覆本來精選照片百多張計劃分三篇刊登但怕大家看得太沉悶現在這篇不談十年超市的人事和笠晨街之变化也不談歐亞美墨等地旅遊見聞只以幾張照片代表一个年代大家或能从中捕捉到時代進步及 新一代成長之點點滴滴.

(A) 半個世紀一瞬間:

50年代 – 加籍華人可以申請16嵗以上子女來團聚在香港辦理移民手續.  所以我們這一代都是青年男子在廣東僑鄉讀過中学來加後有机会入公立学校讀幾年英文比上一代幸運.  五十年代溫市華人不多所有中國餐館唐山百貨商店都集中在唐人街三个街叚內.

50 年代的香港.

50 年代的香港. 上圖見到匯豐和中國銀行.我們由香港乘美国总統郵輪往三藩市再乘火車來溫哥華, 需時22.

Mike 与梁藻彬等在甲板上玩.(起初幾天很多人暈船浪)-到加後同船10多年青人成了同学.

先停神戶和橫賓

先停神戶和橫賓, 再停夏威夷. 有人帶我們去唐人街,上山頂. 熱帶風光印象難忘.

50 年代的温哥華冬天

50 年代的温哥華冬天. 雪特別大,又大霧.

來自歐洲的同學

入讀 Queen Alexandra 小學〔新加人〕班. 圖中是來自歐洲的同學.

老師Mr. Stevens (左) 帶學生去沙灘, 公園及UBC,

老師Mr. Stevens () 帶學生去沙灘, 公園及UBC, 介紹主流社會的生活環境.

時常到史丹尼公園抓艇仔.

時常到史丹尼公園扒艇仔. Stephen and Mike .

前左起: 黄燧秋,鄭忠勵, Stephen, 及John (意裔-- 說笑入了中國籍)等.

前左起: 黄燧秋,鄭宗勵, Stephen, John (意裔說笑入了中國籍).

轉去士達孔拿小學, 20多人只有三个女生. 右: 唯一的土生妹.

轉去士達孔拿小學, 20多人只有三个女生. : 唯一的土生妹.

60 年代 – 讀了幾年英文就要出來打工能夠升讀大学的萬中無一工餘沒有娛樂沒有像样的中文報紙、电台、电視大商店晚上和星期日不準營業星期日也無球賽或电影看所以最喜歡探訪前輩聽他們暢談【云城舊事】過得十年八年很多人趕在30歲前回香港結婚 (中國仍未開放). 婚後可以申請妻子來也比上一代幸運接着妻子的父母兄弟姊妹等紛紛登陸唐人街開始興旺.

圖為Miss PNE 選舉.

60年代. 太平洋國家展覽会是我們認識主流社最佳活動之一.圖為Miss PNE 選舉.

列治文那時全部是農地.我們去一次Richmond很大陣仗.

列治文那時全部是農地.我們去一次Richmond很大陣仗. (in the picture: Gordon Low)

很早就愛攝影. 此是原始特技.黑暗中用小电筒寫字再開閃光燈.

很早就愛攝影. 此是原始特技.黑暗中用小电筒寫字再開閃光燈. (in the picture: Henry Jang)

曾在北本拿比超市工作. 圖為切肉師和鄰家女孩.

曾在北本拿比超市工作. 圖為切肉師和鄰家女孩.

家父在溫哥華島沿海岸小鎮上门售賣瓜菜.

家父在溫哥華島沿海岸小鎮上门售賣瓜菜. 此為旅館顧客群請食餐. 滿有人情味.

60年代我們多是看西報.

60年代我們多是看西報. 最喜歡 Norris 的新聞漫畫. 幽默而一針見血.租住郭家 Union 街二樓一間房.月相20.

70年代 – 各個新家庭都有幾个孩子週未全家或數家人一齊出外玩盡大溫哥華各處景點. 73中僑和中華文化中心成立.  74中藝攝影學會成立.同年杜魯多与周恩來達成協議中國公民可以直接在中國申請來加从此改变了華人在加的人口組合.  唐人街進入全盛期却也是我們漸漸搬離華埠的時侯當年在溫哥華東南區一間屋三睡房標準地售價約萬元.

70年代.回港認識了薛家燕. 她之家姊薛家丽曾來訪.

70年代.回港認識了薛家燕. 她之家姊薛家丽曾來訪.

70 年代与王愛明在九龍.

70 年代与王愛明在九龍.

回港結婚. 婚後回鄉見母親.

回港結婚. 婚後回鄉見母親. 斟茶礼仪不可免.(左為家姊).

70年代两個女儿先後出世.

70年代两個女儿先後出世. 曾遠征北温新張之開蓬牛仔車漢堡飽店.

半自动舊式洗衣机.

半自动舊式洗衣机. 容量大. 現在已無法買到同类型的了.

首批中國國內移民74年到達.家母是其中之一。

首批中國國內移民74年到達.家母是其中之一。

此為早期華僑之声的何活權和何微微.

家母來後幫手看孩子. 我們才有机会找點娛樂. 此為早期華僑之声的何活權和何微微.

假日偷空参觀天文館(現在叫作太空館)及溫哥華博物館.

假日偷空参觀天文館(現在叫作太空館)及溫哥華博物館.附近還有海洋館.

Daisy 抽身去电話公司打工.

Daisy 抽身去电話公司打工. 初為电腦卡打孔(key punch)後称數据輸入(Data entry), 退休前在会計部门獨當一面.

父母結婚60周年紀念, 加拿大總理杜魯多之祝賀書. (英女王發电報祝賀).

From the Queen & Prime Minister Pierre Troudeau. 父母結婚60周年紀念, 加拿大總理杜魯多之祝賀書. (英女王發电報祝賀).

踏浪而來. 孩子讀中学前幾家人很多戶外活動. 市區高樓未擠逼.

Downtown skyline as view from Spanish Banks-踏浪而來. 孩子讀中学前幾家人很多戶外活動. 市區高樓未擠逼.

朋友的女儿在北溫燈塔前留影.

Light House Park, West vancouver-朋友的女儿在西溫燈塔前留影.

大女儿很不高興我們用長繩綁着膠船.

Buntzen Lake- 大女儿很不高興我們用長繩綁着膠船.大個女了怕失礼. 到了讀中学便有自已的朋友一起玩.

 那个年代算是新鮮玩水樂園.

Pacific Waterslides- 那个年代算是新鮮玩水樂園. 孩子們也玩得很開心.

夏里遜沙雕+分吸引.

Harrison Sand-castles- 夏里遜沙雕+分吸引.

scan0012

不去公園在後院也玩一番.

80年代 – 通貨膨脹起來一安士黄金破800美元存款利率19厘以上屋價上升至 15 萬元. 1986年世博會帶旺了各行各業香港財团大舉進軍溫哥華地產又在列治文建港式商場. 1988 年我們以$180,000 買入48街小舊屋但屋地很大.  16个月後以$325,000售出反映出通貨膨脹之威力 .  可惜貴賣之後要貴買也有過屋價十年不升值之教罰.1989年溫哥華中中校友会成立.

世博改变了溫哥華.至今仍津津樂道.

1986 World Fair in Vancouver-EXPO86 世博改变了溫哥華.至今仍津津樂道.

王愛明觀景臺上欣賞海港風光.

Harbour Center Observation deck- 王愛明觀景臺上欣賞海港風光. 下層是現在的七重天餐廳.

王愛明与Daisy在山頂大学.

SFU- 王愛明与Daisy在山頂大学. 我們常帶外地朋友來, 何處取景我們滾瓜爛熟.

卑大工程系畢業生每年的惡作劇.

UBC Engineering Students’ prank-卑大工程系畢業生每年的惡作劇. 那一年的有點小儿科. 另一年車掛獅门橋底就較震撼.

90年代 – 香港回歸前後大量港人湧入但對唐人街沒有幫助列治文就如虎添翼41街以南的菲沙街和域多利街都成了華人新的消費地方.  我們這一輩雖然還去去唐人街但已是可有可無新一代已经成長對唐人街更無依戀. 90 年代後期我們計劃退休千禧年前進入倒數.

UBC亞洲中心之中国書法展.

90年代. 两岸三地華人藝術家聚居大溫哥華者越來越多. 這是UBC亞洲中心之中国書法展.

著名詩人洛夫至今仍有好精神.

著名詩人洛夫至今仍有好精神. 書法也虎虎生威.

世界第四屆華商会在溫哥華舉行.

世界第四屆華商会在溫哥華舉行. 來自中國國家級舞蹈家施展渾身觧數.(拍攝者也是. haha).

星島日報-紀念温哥華建市125周年系列之華人篇.

星島日報紀念温哥華建市125周年系列之華人篇.右圖女畫家趙行方我們也認識.

整理加国華人歷史資料

联邦政府撥款90多萬給UBC整理加国華人歷史資料. 加華紀事流動電子亭是成果之一. 大家隨時可以翻看華人在加歷史和早年移民故事.

家母這張照片成了歷史圖片.

家母這張照片成了歷史圖片. 謝謝UBC加華紀事的方靜怡小姐和潘美珠小姐.

加華紀事电子亭在中央圖書館.

Chinese Canadian Stories Kiosk unit at the Vancouver Central Library 加華紀事电子亭在中央圖書館.

每隔4,5年便來一場大雪.

談加拿大不能不提下雪. 雖然溫哥華自是常綠城市, 但每隔4、5年便來一場大雪.

掃雪容易鏟冰雪就很辛苦.

掃雪容易鏟冰雪就很辛苦. 現在法律是每天早上10 時前要自掃门前雪行人道上積雪必需清除.

电視电台報章常訪問的中山鄉里劉詠嫻介紹水仙花(左).

以前要看西報才知何時是農歴新年; 現在當然不同往日. 上為电視电台報章常訪問的中山鄉里劉詠嫻介紹水仙花().

決定在千禧年提前退休.

決定在千禧年提前退休. 工会派對很悶故不去學校局舉辦的退体餐舞會, 錯失精彩節目(後收到VSB 當晚活動光碟算識做).

年青一代早已成長.

年青一代早已成長. 侄子四兄妹在多倫多各有成就. Foley 自小喜歡行軍作戰遊戲. 大学畢業前已学駛飛机.

那年他取得單獨飛行

那年他取得單獨飛行 Solo flight 執照邀我們升空一遊. 想不到 Daisy 都話OK,三人一机玩了一個下午.(誰似飛行員?)

小型机可以坐四人

小型机可以坐四人, 但升空後不能開窗拍照.

可以飛近 CN 塔

可以飛近 CN , 只需知會一声說是來拍照. 9-11 之後就不可以.

剛啓用的407号公路

剛啓用的407号公路要收費暫不見車輛. 現在已物有所用.(401才是全國最繁忙).

飛越Foley 多倫多住屋

飛越Foley 多倫多住屋(圓圈內), 豪華住宅區也。

又飛去多倫多以北小鎮

又飛去多倫多以北小鎮看侄女的新屋(右街叚前排第三間,每家後院大如球場), 可惜不能飛近尼亞加拉大瀑布.

与同事在美國試新机

90年代至今仍在 Bombardier 龐巴迪公司設計部門. 曾去英國讀了飛机解剖學. 圖為与同事在美國試新机。

(B) 大学畢業禮:

卑斯大学畢業禮分春、秋兩季舉行今年十一月 Congregation 2012  (英文原自劍橋与牛津一連三天分八場給數千多名畢業生頒發学位証書(1916年首屆只有41). 我們的大女兒和外甥女同場出席畢業典禮兩人同科(Land and Food Systems 土地与食物不同系大女儿主修農業外甥女主修營養前者十多年前已讀完所需課程走去打工、結婚直至今年夏天才重近校園後者讀完所需課程再多讀幾个相關項目共讀了八年那天穿上長袍載上四方帽歡欣之情溢於言表大大地鬆了一口氣至於庆典儀式最令人感動的是介紹博士出場很多印裔男女学生各人在各個領域上各有成就如病毒雷射絕緣体昆虫血型第六維空间甚至飼養走地雞等等都有突破.

其餘流程 照例沉悶但有两個消息一喜一悲使人动容可喜的是有11位原住民取得博士学位可悲的是一位23歲卑大女生患癌仍苦学三年完成了4年課程校方安排在医院里給她頒發化學學士学位以完成她最後心願可惜3天後她便與世長辭正是天妒紅顏英雄氣短.( 指師生哀痛無奈)  却也成為UBC 化学系今秋30 位畢業同學的典範.

UBC 頒發学位証書.

UBC 頒發学位証書. 這是校長替博士生披上藍巾.介紹每一位出場時前後兩次專祢為 Doctor.

博士精英在台上高人一等.

博士精英在台上高人一等. 很多是印裔男女.各人各有成就, 受專敬理所當然. 而得学士学位的幾乎全部是華裔女子!

校長致詞.

Chancellor Sarah Morgan Silvesster 校長致詞.

学生代表 Hojung Cheon 致詞.

学生代表 Hojung Cheon 致詞.

禮成後

禮成後学子們轉身面向家長鼓掌表示謝意.

終於等到這一刻!

終於等到這一刻!

外甥女畢業後明年五月到夏威夷舉行婚禮.

外甥女畢業後明年五月到夏威夷舉行婚禮.

两家人合照.

两家人合照. 右方有茶點招待及申請入校友會.背後書店有相框出售, 75元可立刻放入証書. 再後是交還禮袍的帳篷.

10个评论在“岁月流光 居加生活掠影

  • 2013-02-04 at 11:55
    Permalink

    很高兴在中文网拜读到你的專欄,作品资料翔实,历史脉络鲜明,自然流畅,图文並茂,具作家水平。以後当多加畄意中中网。

    Reply
  • 2013-01-25 at 16:28
    Permalink

    I have seen the pictures. quite interesting ones!

    Reply
  • 2013-01-02 at 23:16
    Permalink

    Mr. Low,
    我今天又細看了一遍您的照片!太精彩了!!這樣好的故事和資料真是非常寶貴!應該推廣給更多人看。

    Reply
  • 2013-01-02 at 23:13
    Permalink

    引用網頁上留言:浓缩了半世纪的云城华人历史,图文并茂,让我们收获颇丰。
    衷心多謝你的分享!

    Reply
  • 2013-01-02 at 23:11
    Permalink

    so wonderful. I enjoyed both the histories and the photos.
    Thanks for letting me know that the forum bug has been fixed. I already suggested my parents to look at the articles there, and they seem pretty enjoy reading them.

    Reply
  • 2012-12-19 at 14:50
    Permalink

    50-90年代前,能出国如同中了六合彩,新移民融入本地意愿高。00年后,移民易如反掌,加上中国发展迅猛,新移民融入“居加生活”就没象以前那么投入了。不少“移民”看起来换了个“通行证”而尔,部分移民(家庭)的“居加生活”由“地球村生活”取代了。多年后,将有人大概这样写《岁月流光 地球村生活掠影》。时代在改变咯。

    Reply
  • 2012-12-19 at 10:28
    Permalink

    浓缩了半世纪的云城华人历史,图文并茂,让我们收获颇丰,赞!

    Reply
  • 2012-12-19 at 01:40
    Permalink

    加华生活历史见证,可以出书了。(中中网首发,版权所有)

    Reply

Christina进行回复 取消回复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