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丹心在玉壶 — 中山侨领30年倾力乡亲社团

刘文光30年如一日倾心海外乡亲社团工作

人物介绍:刘文光,祖籍中山沙溪,现任驻美中华总会馆商董、美国阳和总会馆理事、美国刘家公所主席、中山隆都同善堂主席、加州中山同乡会顾问、新中国教育基金会秘书长。

为编辑第九届恳亲大会特刊收集素材,刘文光向大岭村欧阳洲老先生了解该村的历史。

中山80多万海外乡亲,分布在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乡亲们对家乡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什么力量将乡亲们保持着同家乡的紧密联系,实现乡情互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呢?其中侨团功不可没,300 多个海外乡亲社团成为了家乡与乡亲们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而能有如此效果,又与有一大批热心侨团事业、关注家乡发展的侨领的默默奉献密不可分。刘文光就是众多侨领中的一位。今年已80岁高龄的他,自1981年远渡重洋到美国后就和侨团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了家乡和三藩市各侨团密切往来的“红娘”。30 年不长,一转眼工夫;30 年不短,甘愿做那位背后的默默奉献者,全身心投入到一件义务性的工作中去,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

近日,刘文光先生将采访地点定在了富华酒店顶层的旋转餐厅。这次他是为今年8月在三藩市举行的第九届世界中山恳亲大会筹备工作而专程回来的。虽然他经常带领乡亲们 “回家走走”,但透过餐厅玻璃看着窗外日新月异的变化,刘文光还是难以掩饰自己心中的兴奋。

出国变成了“回国”

刘文光出身于华侨家庭,早在爷爷那一辈就远渡重洋到了美国谋生。1931年底,怀孕6个月的母亲从美国回到沙溪,刘文光就出生在沙溪。家乡的水是甜的,家乡的人是亲的。生于斯、长于斯,刘文光热爱着沙溪的一草一木。在沙溪,他生活了近50年,当过小学教师,也从事过侨务工作。

1981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着整个中华大地,全国流行起“出国热”。有着海外背景的他也有点心动了。也正在此时,远在美国的亲人寄来了一叠移民资料,但资料是全英文的。抱着弄懂资料上的内容,在朋友的帮助下,他拿着资料找到美国驻广州领事馆。一到领事馆,长长的等待办理出国手续的队伍让他想打退堂鼓。要知道,当时从中山到广州,要过三道海,差不多需要一天的时间,来一趟真是不容易。

但没想到的是,他的事出奇地顺利,不仅免去了排队的辛苦,还直接就找到了领事馆的负责人。领事馆看完资料后,马上为他办理相关手续,还补充一句说 “你干嘛不带上家属呢?”那一刻,他愕然了,自己一个人能出国就已不容易了,还能带家属?很快,他的出国手续就办好了,于是举家移民美国。对于这段事情,他事后才获知,因为母亲怀上自己六个月才从美国回中山,按照当时的美国法律,他一出生就注定是美国人。就这样,刘文光的出国成了“回国”。

初涉同乡会找到“家”的感觉

刘文光笑着告诉记者,因为老一辈华侨都是背井离乡去谋生的,文化程度不高,尤其是文字能力不够,急需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到同乡会中从事文字工作。因此,一到美国,就有乡亲找到他,要他到刘族建福宗亲会担任书记员。就这样,他开始了他的海外社团的生涯。也正是这次接触,他喜欢上了这项工作,也是事后长期坚持的一个重要因素。他说,不出国体会不到那份在国外的感受,可以说,侨团就是乡亲们在海外的“家”。

自从担任宗亲会书记员之后,他陆续又担任了社团的职务,诸如理事、顾问、秘书长之类的职务;慢慢的,他开始由一个社团到多个社团任职。30年来,他几乎担任过社团所有的职务。如今,80高龄的他还担任着驻美中华总会馆商董、美国阳和总会馆理事、美国刘家公所主席、中山隆都同善堂主席、加州中山同乡会顾问、新中国教育基金会秘书长等多个职务,不知疲惫的奔波于乡亲和祖国之间。

社团工作是全义务性质的,远离故土,他还必须找工作养活自己和家人。因此,除了做好社团工作外,他先后进厂打过工,到餐厅当过伙计等,切身体会到了乡亲们在海外创业的艰辛。但这份艰辛始终没有影响到他义务为侨团服务的热情,反而更加深了自己与侨团的感情。

30年如一日奔走于两城之间

侨团会馆设在三藩市,刘文光住在距离三藩市约一个小时车程的硅谷。30年来,他就是这样,往返与两城之间,为社团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至于自己为什么能够坚持30年,他坦然地说,自己是中山人,根在中山,饮水思源,落叶归根的思想永远是他们心中的最高的理想,在海外和乡亲们一起最开心。

由于自身经济实力的原因,他不能像有些乡亲那样给家乡捐巨资建民生工程,或者投资办企业等,但他一直在量力而行,积极利用社团各种资源,为家乡做着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担任新中国教育基金会秘书长,他积极参与组织两地的教育交流活动。如今,中山定期就会有一批教师去美国进修或者交流,基金会还会不定期组织华人教师回国义务教学,如美籍中山乡亲林文彬教授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义务教学20年成为家乡美谈等。现在,他几乎每年都会组织乡亲们回家走走,让乡亲们感受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30年间,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举动,但正是在这平平淡淡中,体现了他内心深处那最为珍贵、最为朴实的乡情。

作为侨团主要负责人,刘文光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团结乡亲,不要计较个人得失。有一次,国务院侨办邀请海外乡亲回国出席一项在北京举行的重要庆典活动,这对海外乡亲来说,那是无比光荣。但同乡会只有3个名额,一位很想回国参加庆典活动的乡亲去不了,心中不快,进而产生了内部矛盾;刘文光知道后,主动让出自己的名额。

他说,海外社团的经费并不是人们想象中那么充足,每个社团经费主要靠会员的会费以及社团物业出租收入等。而为了活跃同乡会,团结乡亲,每年同乡会要邀请乡亲参加春茗活动、颁发奖教学金等,每逢中国传统节日,同乡会也要组织庆祝活动,这些都是要用钱的。他笑着说,这次承办第九届中山乡亲恳亲大会,请一个维持秩序的警察每天得支付300美元工资。为了节省开支,原本此次回乡的费用都由恳亲大会筹备处负责,但刘文光没有选择住宾馆,而是住在自己在家乡的一个堂弟家中。他说,现在恳亲会筹备过程中正缺经费,能省就省点。

对海外乡亲社团发展的忧思

海外侨团是历史的产物,也是现实的需要。中国人移居海外已有两千多年,绵衍数代人的历史,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可以说“有华侨华人的地方就有华侨社团”,华侨社团就是乡亲们在海外的“家”。“我们这一代人过了以后,海外乡亲社团的工作就有点难做了。”谈到海外社团在凝聚海外乡亲中的角色作用时,刘文光透露了自己工作“后继无人”的隐忧:虽然现在自己所在的社团有五六千会员,但是绝大部分是60至80岁的老人,年轻力量得不到补充。对于在当地出生的华侨下一代,从小就在当地生活,在文化、生活习惯、工作等方面,他们已经完全融入了当地,他们大部分对乡亲社团工作不感兴趣,做好这群人的工作遇到了“黄皮白心”问题;而新一代移民,他们也对传统的同乡会兴趣不大,往往自己以校友为单位,组建各种商会,发展与家乡的关系。

传统海外乡亲侨团发展走向何方?如何做好年轻华侨的工作?新时期海外乡亲社团与家乡如何进一步沟通?刘老无时无刻不在思考这些问题。

来源:中山日报海外版 作者:文/图 本报记者赵伟  通讯员刘英子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