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参选:韧劲、多元与选举技术

当加拿大总理哈珀从总督府出来举行记者会之际,联邦大选正式拉开帷幕,各路人马将在5月2日一决雌雄。华裔各参选者跃跃欲试,一个多月之后,将再次检验华裔参政的成绩,较之上届大选是进步了,还是原地踏步,甚至退步。 

从本地区来看,在上届国会选举中,大温哥华地区有7位华裔参选,而今届候选人暂有6人。除列治文(Richmond)选区国会议员黄陈小萍争取连任外,其余5人力争晋身政坛。其中包括代表联邦保守党本拿比—道格拉斯(Burnaby-Douglas)选区的梁英年、温哥华南(Vancouver South)选区的杨萧慧仪;代表联邦自由党温哥华-京士威(Vancouver-Kingsway)选区的袁薇、本拿比—道格拉斯选区的刘劲铮,以及联邦新民主党温哥华南选区的王璐。 

从全国范围来看,联邦保守党在全国有7位华裔候选人。安省目前有4位,除争取连任的国会议员庄文浩之外,另有三名候选人在多伦多代表保守党投入大选竞逐。这3位候选人分别是北约克惠柳第选区(Willowdale)的梁中心(CS Leung),挑战现任自由党国会议员芬德莉(Martha Hall Findlay);市中心圣三一士巴丹拿区的萧成振(Gin Siow),挑战现任新民主党国会议员邹至蕙;士嘉堡爱静阁选区(Scarborough Agincourt)的蔡承志(Harry Tsai),挑战现任自由党国会议员詹嘉礼(Jim Karygiannis)。此外还有卑诗省的黄陈小萍、梁英年及杨萧慧仪。 

华人参政,首先要注重长期耕耘,扎下根儿来,要有屡败屡战的精神,絶不能浅尝辄止,见异思迁;更不能从豪情万丈转瞬间就一蹶不振。参政是一场持久战,特别是少数族裔参政,不可能速战速决。这次参选有经过跌爬滚打的老将,在争夺党内提名的过程中就已经满身是伤了,即政治上的伤痕,这次可以说是带伤出征,令人肃然起敬。因为这种参选已经不是个人之战,甚至要将个人荣辱置之度外。从大环境来看,他们的出征很可能又一次留下惨烈的遗恨。但也惟有这样的前赴后继,惟有这种在絶望中拼争希望的韧劲,铺就了华人通往渥京的崎岖信道。 

其次,华裔参政或参选,要注意多元布局。在这方面要现实一些,不要拘泥于所谓意识形态或文化倾向。对每个主要政党,都要有相当的力量投入进去,对该党的历史沿革、组织结构、纲领文献和党员成分,都要有深入透彻的探究。只有这样,才能争取获得竞选议员的提名,也才能赢得该党社会基础的认同与支持。这种功夫是需要投入长期成本,不要看到哪个政党成为了执政党,或有可能成为执政党,就一窝蜂地向这个政党涌入。加拿大每一个全国性的政党,都有自己独特的位置和作用,都有不可取代的政治价値与平衡效应。所以在所有联邦层面的政党里,在所有联邦政党的国会议员候选人行列中,都应该出现华裔的身影,并逐渐形成中坚力量。而不要总是铁板一块,不要固守传统,结果让他人予取予夺。在这个意义上来讲,代表联邦新民主党出征的王璐,就起了某种开拓的作用。 

再次,就要谈到选举技术的问题了。如果说参政韧劲和多元化布桩是恒久的事情,不能急功近利,不能遇到大选就临时抱佛脚,那么今次已经开打的联邦大选,大有讨论选举技术的空间。 

坦率地讲,在加国,根据历届大选的过程和结果来看,华裔参选的技术含量偏低。对于选举技术,华裔竞选团队不是不重视,而是很不重视,有的甚至视为可有可无的事情。从种种迹象来看,西方国家的选举技术越来越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胜选部分地得益于此,卑诗省新任省长简蕙芝的胜选亦得益于此。 

华人参政,生怕政治形象不庄重,常常故意摆出清高的姿态,耻谈纯粹的选举技巧。而把选举过程技术化,在西方并不避讳。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光有热情和雄心壮志还不够,多年来加拿大的选举事务已经程序化,细节化,技术化。应该有人切碎掰开地加以硏究,予以总结,归纳出某些规律性的东西来,并最大限度地加以利用。这些手段的利用,是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应的。 

有人说过于注重选举技术,是将神圣的竞选事业“庸俗化”。其实这是一种曲解。选举的过程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结果,少数族裔不应该总是陪着玩。因此,华裔候选人的助选团队要有一批专家,他们不是负责插旗树广吿牌的义工,他们也不是打电话催投票的义工,也许热闹的场合根本看不到他们的身影,他们是精于选举事务的专门人士,是举足轻重的智囊幕僚。网罗这些选举事务的“技术人员”,要不拘一格,要趁热打铁。

(环球华报/时评)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