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大女生关注加国社区变迁

中中网专访/ 杨迎夏

中山才女关注加国社区变迁

冯丽斯在卑诗大学

一位来自与我们同一个家乡的卑诗大学的才女,透过网络希望访问我们的社团,以探索华人社区的变迁。这个访问是在201136日,在温哥华中山中学校友会近华埠的会所,会所里乒乓球比赛正在热火朝天地举行。

冯丽斯,卑诗大学城市规划博士生,一个人推开了会所的大门走了进来。

走访华社探讨社区变迁

笔者:欢迎你来到我们会所拜访。

丽斯:谢谢!很高兴看到你鼓励大家分享在加拿大的经历和故事。我是正在UBC就读城市规划的博士生,在中山读完中学以后在南京读的本科,然后来了温哥华,刚好我的博士论文研究Kensington-Cedar Cottage如何转变成一个多元文化和族群的社区,并在这种变迁过程中不同年代来的中国移民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我很希望能够把你们的故事加入到我的博士论文里,让更多的学者了解到移民如何在这里扎根并改变这个城市。

笔者:你是如何知道我们的?

丽斯:我印象中是在卑诗大学的亚洲图书馆找些研究资料,无意中在网上发现原来温哥华有个中山中学校友会,而我是1998年在中山一中毕业的。

笔者:我记得以前我们有与卑诗大学的一个研究中山地名的团队交流过,你有参与吗?

丽斯:研究中山人出生地名的那个应该是亚洲图书馆的项目,我不在那个团队里面,不过前几个月在UBC办的那个华人移民地来源记录的workshop,我在那边帮忙,没想到中山人在这里有那么长的历史。我有参加过去年隆镇同乡会在富大酒家的聚餐,但是记不起很多人的名字了。

说也奇怪,与丽斯初次见面,就好象认识了很久似的,话闸子一开始就打开了。与其说是专访,实际上是互访录,国事家事,无所不谈。

才女学路:讲述文化融入

“你有参与本地主流社会的或我们华人社团的活动吗?”我问丽斯。

“我之前接触的主要是学生,那时我们都还不是移民,没有参与。后来参加了一个中国学生联谊会,但他们的活动主要以家庭活动为主,我单身一人就较少参加。”

“你是住UBC吗?”

“是的,住的学生公寓包食宿700多元,与人合住,室内有厨厕,楼下就有食堂。UBC现在盖楼盖得好快,最近又多了一些学生公寓楼。”

冯丽斯2006年成为UBC城市规划博士生,第二年因车祸休学一年, 2008年再度续学。她介绍说博士生要读45年,她个人是通过助学金及小部分贷款维持,最初也有作半职工作,但现在忙于调研和博士论文没有再做。

“你也是年轻的第一代移民,你觉得对本地文化的融入有障碍吗?”我问。

丽斯:“这方面我觉得还好。我们住的地方什么人都有,包括学生、访问学者、教授等,这样的生活环境相信有利文化交流,平时我们不同族裔的人都在一起吃饭。有些人对我们中国文化和政治很感兴趣,相互也有很多的话题。我的男朋友是以色列犹太人。”

“你和男朋友平时有什么活动和爱好吗?”

“我们会经常一起去爬山,看电影等。我感觉犹太人与西人有点不同,他们的家庭观念很强,他每个星期打电话回国和亲人联络,谈很细的事,包括每天干了什么。”

“你觉得移民的第二代也会比本地白人有差距吗?”

“我认识一些第二代在职场也做得很好。华裔移民的第二代有更多的优势,在职场上可流动性、发展性很强,容易升职。”

唐人街楼宇密度的探讨

丽斯是读城市规划,笔者也是建筑设计师,专业虽不同但关系非常密切。于是,我们在谈到市政府在制定城市规划政策时,是否也应听取新移民的意见时,冯丽斯说:“我想市政府想听,但新移民很少反映,因为新移民初来很多事情都不认识,对本地社会不太了解。其实政府规划局里有些人懂中文,会用中文与民众沟通。”

“如果这些规划信息能在华文媒体传播,会使这样的相向交流更顺畅。” 笔者说。

“华文主要媒体是《星岛日报》和《明报》吗?”她问。

笔者:“是的,但还有其他新媒体,一些中文网也会转载很多资讯。”

丽丝:“是,网上的如vansky等。。。”

笔者:“我们的社团也有一个网站,会传播很多与新移民相关的信息。”

丽斯:“是啊,其实本地很多政策规划都需要不同族群的移民去参加,我觉得你们的网站就是个很好的平台让更多人了解本地的政策和发展。我们系的一些学生比较关心温哥华东区要增加楼宇高度的规划,看到有些网站上面很多反对的声音。”

冯丽斯指华人商会和社团支持增加建筑密度,但白人就很多反对。“最近将有一个相关的听证会,”她说,“但我感觉新移民不是很关心这些本地的事情,如一些移民可能他们很有钱,就不在乎这些。”

关注移民政策:提升人口素质

笔者:是的,有些新移民的事业重心还不在本地。

丽斯:那他们没有想过要融入本地社会吗?好像联邦政府还比较侧重投资移民的。移民政策对留学生转移民应多一点重视,存在的问题是,过去我们在本地就读期间就可申请移民,但现在改成要毕业后工作两年才可申请,学生压力比较大。我认识的一些留学毕业生,未必一下子能找到工作,处境比较困难。

“你是哪一年移民加拿大的?”笔者问。

2006年。那时我在加拿大读完硕士了,毕业后回了中国半年。”她介绍道,在回国期间她在一家公司做是市场调查的工作。“实际上我是2002年在南京大学英语本科毕业后,在广州当了一年的翻译工作。那时大学毕业后有一年工作经验就可以申请移民了。”

笔者:“义工也可当工作经验吗?在华社,我们见到有一些如在中侨互助会作义工的留学生。”

“我不清楚移民局是如何计算的。” 丽斯,“城市规划也与移民政策相关,其中有人口规划方面。但有一个问题是,主管城市规划的市政府是无权收移民的。”

“但我想他们可以反映情况。现在省政府层面就可以透过PNP 计划接收已在本地留学的人材。”我说。

丽斯:“是的,这个计划很好。我感觉到温哥华地区的人口素质还好,来到这里的华人新移民都是有文化的人,对城市来说各种压力和矛盾会小一点。”

关注城市变迁:对域多利街的研究

从人口素质说到政府的房屋政策,丽斯指市府的一些卖地起房政策是短期行为,如冬奥选手村高地价高房价,令本地工作的人都根本买不起。“温哥华还是有比较完善的华人社区,很多中国来的新移民喜欢居住那里,如我的老师居住的Kensington 社区。据我研究,那个地方很中国化,有很多的华人商店,但又有异于唐人街。唐人街的形成原因其中之一是早前的移民因受到歧视而聚居一起,这个域多利街华社区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吗?”

笔者:“我不清楚有没有这些原因。但我想,许多华人希望在新居住地有一些文化归属感,比如能容易购买到合口味的菜式。我们就有很多会员居住和工作在那里,他们有的是中医师、销售员和商铺东主等。”

丽斯:“我觉得很有意思,现在有这么多的中国人居住那里。但在六、七十年代,是有很多的来自欧洲的移民居住那里,但后来慢慢转变成很中国化的地区,差不多变成温哥华的第二条唐人街。早期华人为什么喜欢这个区呢?”

笔者:你可访问一下我们的会员阮医生,她是那里的老居民。

在相互介绍之下,阮凤池中医师进入我们访问中。

阮凤池指她从80年代起就开始在53街与域多利街那里居住,原因是她丈夫的哥哥原住在那里,新移民多随亲友而居,以方便照应。另阮凤池指过去华人多住唐人街附近,后有钱的家庭逐渐迁出,并在80年代中国和90年代香港的移民潮中,多择唐人街外的温哥华南区和西区居住,后列治文。

“刚开始时,域多利街那里很静的,商铺没有什么生意的,有人说是因为此街命名系域多利女皇的原因。”阮凤池说,“80年代域多利街只有一家“大众商铺”,老板是中山县库充亨美村人,一家人自产自销蔬菜。西人的店铺就有Safe Way,现在是伦敦药房。后90年代香港人大量迁入,对唐人杂货、药材、果菜等需求,就开了一些华人商铺。现在也有一些新移民到埠后买下其中的一些生意来经营。那一带的房子原是几万元价格,后华人移民多了就升到10万元左右,原来住的西人看到这么好价钱就卖出房子,迁到其他地区再买一间几万元的房子居住。华人喜欢住这里而很少随西人迁到其它地区,主要是喜欢同声同气聚居谋生,很多人不懂英文,住在其他地方谋生困难和生活不便。那时候太约300元租一间房子,但普通人的月薪是800多元,生活压力还是蛮重的。”

“那你们有没有想过回流的?现在的新移民动不动就回流的。”丽斯问。

“没有。我们出来时,中国还很穷,不象现在这么强大。我们来了几十年,什么都习惯了。”阮凤池回应道。

关注国事:对政府政策的见解

从探讨了解加国华人社区的变迁,我们的话题转到政府政策方面。

冯丽斯指加拿大政府在人口普查方面做得不好,现人口普查是选择性而不是强制性的,不利于城市规划的研究。“这不涉及私隐的问题,过去几十年才有几宗这方面的投诉个案。”她说,“枪械登记政策也是不去强制性的,多恐怖啊!在用钱方面也没有用得其所,如G20时用了10亿,这是多少钱啊!但另一方面却减少教育的开支,温哥华和列治文的学校都受到影响。家庭移民团聚政策也是,父母移民申请要等10几年。”

家乡情怀:每年回乡期父母团聚

“你有想申请父母移民吗?”

“有的。我的父母和一个弟弟现在都在中山。我每年都会回去,中山的变化很大,朋友们都开上了车。”丽斯说,“希望能与父母在加国团聚。”

访问结束时,她说:“谢谢今天和我分享你的经历,还介绍其他校友会的成员给我认识,让我对移民情况有个初步的了解。”

其实,我们也该感谢冯丽斯这位人在温哥华的中山才女,与我们一起分享她的经历和思想。在她的身上,让我们看到了新一代华人移民的高素质,他们的关注点,已经有别于老一代的侨民。他们有兴趣和探讨本族裔社区的变迁,是从一个国家政策和城市规划的层面去反映和思考,这样的定位和扎根加拿大的起点,不可谓不高了,这也是华社的希望。

加国故事:我和中中有个约会(三)

冯丽斯相簿:

冯丽斯与男朋友及其母亲参加他的毕业典礼

冯丽斯与男朋友及其母亲参加他的毕业典礼

dscn0575

冯丽斯在维多利亚宝翠花园喷泉前

访问中中会所

在中中校友会访问。左起:冯丽斯,刘妙红,阮凤池和阮少娴。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