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国读书博客日记选(三篇)

/ Leon

    题记:编辑徐同学提议在《加国学习》栏下加开个《再续学习路》,让我打头阵。想想也没好东西贡献,就把早前在加拿大进修时的博客日记选几篇出来,也以作抛砖引玉的作用。

112上堂的乐趣

    我发觉,与我一起上South Hill教育中心夜班的同学,已把来上堂作为了一种乐趣。

    圣诞新年后的第一节课,是我们每个人上台作presentation。也许是新年的缘故,又或是大家重视这个表现自己的机会,除了把功课准备得好好外,也把自己精心打扮了一番。讲广东话的舒莉头发红红黑黑的,衣着新潮,虽是一字一句地照着稿子念,念到我差点睡着,但她投入的情绪还是得到了掌声。帕丝好像来自印度,圣诞前给我们每个人一个贺卡,写上她的祝福语,她总是写大写的字母,最后不忘留下她服务的旅行公司的电话号码;她上台演讲时,在脖子上围上一条雪白的丝巾,萨是好看,这条丝巾也许给她的成绩加了十分。与先知同名的默罕墨得来自伊拉克北部,在美伊战争后来到加拿大,他总是忘记功课,说话不紧不慢,总是质疑老师为什么在黑板上写那么潦草的字;他在介绍BC省的一个名叫金录的城镇前,不忘向大家说晚上好。来自北京的麦高更夸张,西装领带白衬衣,虽然说话结巴,但还是令一个女生要求老师加他的服装分。老师叫Tom, 风趣抵死,总是做夸张猛烈的动作,在上堂前为引起大家的注意,像小孩般把一叠书本提得高高,然后让它自由落体到桌上,砰的一声,交谈接耳的课室顿时安静下来;老师Tom总是写这样的英文话语:“温哥华昨天的一场风暴,杀死了成吨的英文教师……”

    这种学习已成为一种平淡简单的乐趣,不再是功利的行为,如生活中的一个安排,一种生活方式。这过程的点点滴滴,如冬雨润物无声,浸入了生命中,将成为我们加国生活中的永久忆记。我的同学们大多已是成人,写在他们脸上,挂在发梢中的是岁月留痕;但心假若年轻,还保持追求知识的恒心和好奇心,年轮的转换将会延长。

1112交功课

    这个战争纪念长周末,最痛苦的事是要做作业,因为已经拖了好几周了,眼看就要完了这个课程,不做就交不了啦。

    其实功课很简单,就是在一个斜坡上设计一个房子,对我来说是轻驱熟路;但要命的是要求用手画,铅笔或墨水的。现在都习惯使用软件了,再用手动的有点难过。电脑上一个钟的事儿,手来可能一周。天!咋办? 懒人总是在想捷径。最后,我想出了先用电脑做下,按比例打印出来,再手划抄到透明图纸上;看上去是手动的符合要求,但时间就省了一大截。嘿,能交就行了,就是为拿学分,因为对我来说不是新的东西。

    呵,那样说来为什么还要学呢?是的,有理由。一是拿北美的本本,在这里,你是清华的港大的都不管用,BCIT 的就是被迷信;如申请个ASTTBC 执业,国内的材料要三尺厚,BCIT 的就一张纸,省事啊。二是在过程中看看北美的与东方的差别是有啊!三是积累专业词汇,这个蛮实用!我们骗神,肚里也该有故事嘴上念有词吧?何况我们是正在念经的和尚。本地经验呀,要命!几个年头,就总结出。

    做就做吧,功课总是要交的。爱什么做什么去,今天的关键词是

415卑诗理工的学习

    老板阿伦很支持我在卑诗理工的学习,他说他也刚更新了他的“卑诗省2006建筑规范”的学习。如今周三晚,当我坐在理工学院的阶梯教室里,和好几十个中青年的建筑业者或叫包工头设计佬的这些人一起听那个关于建筑规范的课时,我发觉这班上好像都不与我同族人。那个素里市政府规划科的查理,是审查素里市报建和监督的官员,业余大好时光不去腐败一下,却老远跑来作我们的教师;这足以说明在加拿大,尽管有了挺吃香的位置,也与常人也没很大的分别。另一个助教史提芬更离谱,他已是枫叶岭市的建筑老板,竟然在这里替学校复印材料,派发给学生;一定时间才轮到他讲幻灯片,倒是图文并茂,使枯糙的规范课程生动起来。

     我也有时感觉是在发梦,按正常的生活轨迹,这个时候,我也是该坐在中国南方某地的京华酒店的麻将房里大战,或在叫富洲的吧中豪谈畅饮是不是时光机改写了密码,让世上的人如我去进入不同的时空,领略相异的生活体验,但要更多地在精神和情感上付出。当然人有调整自己的本能,当开车融入91号高速公路的上下班的车流,望着蓝山白雪和日升日落,会觉得自己与这个边远的世界靠得很近。更有时在远游时,看着壮丽的山水风光,如春风令人沈醉般,觉得自己不过是迟到了哥仑布,在探索着未知的生活。将来经过一些年月,找到自个的位置,联到一些稳定的社会关系,我们或许会自鸣得意起来,在喝咖啡或红酒时,也想学着保尔柯察金的样子,对自己说:“在我回首的时候!”——当然,这里的“保尔”已被替换成“占士”和“亨利”们了。

 

一个评论在“加国读书博客日记选(三篇)

  • 2009-04-18 at 09:30
    Permalink

    在新的地方展开新的生活,我们从此有了新的体验。重新拿起书本,对于我们一辈来说,实在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毅力。
    为好学进取的人们鼓掌、加油!

    Reply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