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文学 文化纽带

    在广东省中山市举办的中山杯华侨文学奖迎来了众多海内外作家学者,1113日,他们齐聚一堂,举行了主题为华文文学现状与发展的研讨会。本次研讨会汇聚了一大批专家学者,包括洛夫、张翎、严歌苓、刘荒田、尤今、袁厚春等著名作家,新加坡文艺协会会长骆明、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总会长戴小华、美国华文杂志《彼岸》副总编王威等海外专家,《人民文学》杂志原副主编崔道怡等华侨文学奖评委,广东省社科院哲文所所长钟晓毅等华侨文学研究专家。

    研讨会上,刘荒田、袁厚春一起宣读了《繁荣华侨文学创作倡议书》,向全球从事华侨文学创作的作家们发出倡议:拿起笔来,创作出更多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反映华侨华人生活、具有当今时代特征的华侨文学,努力将中山杯华侨文学奖精神发扬光大,使之产生积极而广泛的影响,成为凝聚数千万海外华侨华人的文化纽带。与会代表纷纷表示,华文文学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中山杯华侨文学奖的举行首次将关注点投射向这一领域,具有开创性和独特性,奖项的设立和华侨文学的发展之间必然会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搭架起中山与世界、海外华人华侨与祖国之间的文化桥梁。

    中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丘树宏表示,中山也是一座文学金山,有许多题材值得挖掘,市委、市政府准备拿出100万元,征集与孙中山、郑观应、四大百货等中山题材有关的文艺作品,欢迎各位作家到中山来挖矿采金。他透露说,可以考虑向市委、市政府申请在南朗翠亨村成立一个华人华侨文学创作基地,以文学为切入点来推动华侨文化、孙中山文化乃至文化名城的建设。

    专家观点 

    钟晓毅(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哲文所所长) 

    华文文学成当代中国文学重要部分 

    20世纪海外移民,就其身份认同而言,大致经历了华侨——华人(华裔)两个互相交错的发展阶段,它们相应地界定了不同历史时期海外华文文学的性质、特征和文化主题的变迁。早期的海外,大多保留原乡的国籍,或实行双重国籍,他们因此被称为华侨与侨民。据此,华侨的文学创作被称为侨民文学,可以视作是中国文学的海外延伸。而当代的大部分海外移民,选择了所在国家的国籍之后,他们的国家认同的政治身份已由华侨变为所在国公民的华人(或称华族),其用汉语写作的文学,成为所在国多元文化的构成部分,可统称为华文文学,并构成世界华文文学的组成部分。 

    近现代历史上曾有过无数次的移民潮,中国的海外移民史及中国海外移民生存的文化方式和精神方式,是华文文学发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关注华人华侨的生存状况,是(海外)华文文学的焦点所在;而以海外华人作为研究对象而在近年获得显著成果的华人文学研究,则成为华文文学研究的知识背景和理论基础。 

    近年的华人文学创作,突破有原乡/异乡、离散/怀旧、文化身份/国籍认同为精神缠绕,直书中国经验,如严歌苓的《小姨多鹤》、张翎的《金山》,这种写作代表海外文学的高度,说明华人·华侨·华文文学写作已成为当代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专家观点 

    许翼心(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建议更名为华人华侨文学奖 

    中山过去叫做香山,是近代华侨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并由此开创了华侨文学的多个第一。中国第一个留学生就是香山籍的容闳,他的回忆录《西学东渐记》,可说是近代华侨中第一部文学著作。1845年,香山籍报人黄胜在香港创办《中外纪闻》,开创了中国人自己办报的先河,这也是海归办的第一份报纸。1899年,中山人郑贯公在日本创办了 《升智录》,成为了留学生创办的第一份杂志。一代名僧苏曼殊也是香山籍人,曾赴日本留学,堪称近现代归国留学生的代表人物。他第一个翻译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名著《悲惨世界》,在当时译坛上引起了轰动。当代的新移民文学浪潮中也不乏中山籍华人华侨身影,如散文家梁锡华、评论家叶维廉及《走进耶鲁》作者苏炜等。 

    本次华侨文学奖非常成功,我想提几点建议:奖项名称能否改成华人华侨文学奖?这样既能打侨牌,涵盖范围又更大;在国外出版的书也可纳入到评奖中,对推动华文文学发展的专家作者,可设立华文文学贡献奖或终身成就奖;适当扩大评选范围,进一步关注东南亚落地生根的华文文学。

奖项名称能否改成华人华侨文学奖?这样既能打侨牌,涵盖范围又更大。 

    作家看法 

    张翎(“中山杯华侨文学奖评委会特别奖得主) 

    将华人作家声音纳入中国文学版图 

    很多海外大学文学系里现在有一个很大的研究课题:离散文学。它叙述的是一群人离开母语文化这个环境。越来越多的高校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这个角度。出现这种情况,我觉得跟两个现象有关。 

    一是移民现象。171819世纪,大量西欧殖民者来到世界各地开发他们的殖民地;若干个世纪后,非洲、亚洲的一些人涌到一些发达地区来改善经济环境,华工潮也是其中一部分;现在发达国家来到正在开发中的国家如中国,寻找一个新机会。移民潮并不是单向的,它像水流一样在世界各地来来去去巡回往顾。移民潮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历史现象、经济现象,这些人流下来的文学痕迹必定会存在,移民文学会随着移民潮的发展壮大而壮大。

    原因之二,和近十年以来诺贝尔文学奖的导向有关系。从2000年高行键开始,2003年是库切,2007年是莱辛,2008年是勒?克莱齐,2009年是米勒,这十年以来有五位以上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都具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很多伟大的作品都是离开故国后写作的,但写的都是故国的题材。这个导向与全球范围内研究离散文学的现象很有关系。 

    在飘离旅行的过程中写作,这个传统对我们中国人来说也不是今天才有的。我们很早的时候就有徐志摩、林徽因的西欧经验,郁达夫的南洋经验,鲁迅和郭沫若的东洋经验。离散文学在中国一度中断过几十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另一支移民文学,包括白先勇、於梨华等。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又有了新一代的移民作家。为什么诺贝尔文学奖会这么关注那些移民的声音呢?我觉得那些声音,它不能简单地形容。像狄更斯那个年代,我们很容易用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之类的帽子把他们归类;今天这批作家该拿个什么主义来概括他们呢?他们一个人是一个现象,全部都不一样。这一批声音极大地丰富了世界文学的版图。 

    在中国文学版图里面,我们应具有有容乃大的气度。海外华人作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声音,为什么这些声音不能包括进我们中国文学的版图呢?有了这些声音,华文文学必然会更丰富多样。

    作家看法 

    海外华人作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声音,为什么这些声音不能包括进我们中国文学的版图呢?有了这些声音,华文文学必然会更丰富多样。 

    评委建议 

    杨匡满(《中国作家》原副主编,华侨文学奖评委) 

    中山可成立文学创作基地 

    这个奖项要坚持下去才能完成,谁来搞这个常态化?中山最合适。我在大连发现过一个写作中心,作家可在那免费吃住,建议中山也开设一个高档次的创作基地,让国内外华文写作有前途、有希望、有实力的作家在这里住一段时间,安心写作。举办的时间,不要少于三年,不要长于五年,这样可将华侨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错开。希望有些专业研究工作者来支持华侨文学奖的发展,如果请那些专门把海外华文研究当做本职工作来做的人,可填补很多不足,提高我们这个奖项的权威性。 

    崔道怡(人民文学》杂志原副主编) 

    华侨文学奖让我的视野开阔 

    作为一个编辑,我读过的作品也不少,海内外的都读,但不会单独专门去读某一类别的。这次的华侨文学奖让我的阅读有了更宽广的领域。这次读了大量华侨文学之后,我有了很多感慨,华侨文学是优秀的、出色的、多彩的。如张翎的《金山》、严歌苓的《小姨多鹤》等,作品非常棒,就算是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也是能入围的。海外生活丰富多彩,经历无可替代,其风格也因此别具一格。 

    海外声音 

    戴小华(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总会长) 

    母语推广工作望得到更多认同 

    我做华文推动工作20 多年了。1957年马来西亚独立后,母语教育受到冲击,但我们一直致力于母语的推广工作,靠的就是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热情。如今在马来西亚有超过8万人进入华语学校,也希望能得到大陆对海外华人母语推广工作的认同。 

    马来西亚的华人文学简称马华文学,其文学传统也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当地的文化有了交融碰撞,形成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华语文学。近些年来,我的感觉是,美洲的华人新移民文学受到了很多关注,新加坡的新华文学也得到了肯定,马华文化(菲律宾)华文化没有列入到华文文学之列,我们还要做更多的工作。 

    文化是永恒的精神家园,找到了精神家园,才能感受到踏踏实实的爱与被爱。只有重视文化的国家和地区,才会在国际上得到尊重。就这一点来说,中山是值得尊敬的。 

    骆明(新加坡文艺协会会长) 

    设立属于华人的世界级奖项 

    据统计,海外华人华侨约有5000万人,在东南亚最少有3000万人。和欧美国家不同,东南亚基本上没有华侨,中国后裔的身份都是华人。这次获奖19部作品里,美国6个,加拿大也有7个,东南亚却只有2个。这些地方尽管国家小地方小,但他们的文学有自己的特色,应当进一步关注东南亚落地生根的华文文学。我觉得华侨文学奖最好扩充成华人华侨文学奖。这次东南亚所有的报章杂志没有相关报道,既然作为海外性的文学奖,可考虑深入海外宣传。我们不要老想着诺贝尔文学奖,可以自己搞一个世界华文文学奖。 

    王威(美国华文杂志《彼岸》副总编,《世界华人杂志》副社长副总编) 

    海外华人作家创作别具一格 

    我比较了一下海内外的作家,发现国内的许多作家是为了读者和市场而写作的;而海外的作家,由于两种文化的碰撞,他们不是简单地为了市场。我想未来交流频繁后,华侨华人的创作会更辉煌,但我希望海外作家不要失去自己的个性,可能正因为是自己独特的感受,海外作家的创作才显得别具一格。 

    繁荣华侨文学创作倡议书 

    海内外作家朋友们: 

    在纪念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诞辰143周年之际,我们欢聚于孙中山先生故乡,著名的华侨之乡广东中山市,隆重举行中山杯华侨文学奖颁奖典礼!此次荣获中山杯华侨文学奖的19部小说、诗歌、散文、纪实文学作品,体现了当今华侨文学的创作风貌。百年耕耘,百年收获,海内外作家们的努力和成就,足可告慰孙中山先生,足可告慰家乡父老,足可告慰祖国母亲。 

    文学艺术没有国界,心灵的沟通和文明的发展进步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身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心系中华,热爱家乡,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用自己的心血之作,展现了华侨华人在世界各地的奋斗史、心灵史,同时向世界传播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文化,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杰出贡献。在新中国高高飘扬的旗帜上,承载着海外侨胞的光荣与梦想,凝结着海外赤子的智慧与汗水 

    今天,我们在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华侨之乡中山市,展望华侨文学的未来,格外振奋。如今华侨华人在海外的地位,因中国的强大和自身的奋斗而提高;我们万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荣光,要以故乡的心、异乡的眼、中文的手、世界的笔,讴歌海外华侨华人的勤劳、勇敢、智慧、坚韧、同情、博爱、进取、宽容,再现他们的打拼、创造、崛起、自尊、自强、奉献、表达对中华对人类的大爱,抒发广大华侨与祖国共命运的情怀,记录各国文化与中华文化融合的过程。

    我们在此向全球从事华侨文学创作的作家们发出倡议:拿起笔来,创作出更多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反映华侨华人生活、具有当今时代特征的华侨文学。努力将中山杯华侨文学奖精神发扬光大,使之产生积极而广泛的影响,成为凝聚数千万海外华侨华人的文化纽带。 

    我们有理由相信,海内外广大作家一定能写出立足传统、面向未来,饱含民族情感和世界眼光,既唯美又深刻,既能汇入母国主流而又保持鲜明个性的华侨文学,为世界文学注入更多的中华元素,为繁荣中华文化开拓更为宽广的疆土。

    让我们携起手来,与全世界爱好和平和进步事业的人民一道,为建设一个和谐世界而共同奋斗!

 中新广东网1124日电)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