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探访之(2)情绪篇

——认识和接纳才有面对的能力

图文/ 刘峻梅

回国探访之情绪篇

在四川我和情绪学习小组同学们

与一位许久没有见面的女友茶聚,她是我在温哥华认识的其中一个良师益友,二十年前我除了夫家的家人之外,没有其他自己认识的朋友,这个朋友走进了我的生活圈子里,也是在当时老公和他二哥一起经营的餐馆里认识的,后来她鼓励我多学英文,多方尝试其他的行业,并为我介绍到一家西药店里一边作收银服务员,一边继续学习英文,再晋升作助理药剂师。当年二十多岁的我和三十多岁的她就成为了好朋友,一直到现在,二十年后的今天。当年她已经是离婚了,一对儿女跟丈夫回香港,她独自留在温哥华,据她说因为知道夫家的经济状况富裕,不想儿女跟着她一起过苦日子。

如今她的儿女当然都长大了,偶尔会过来探望她,这个暑假女儿就和她相处了一段时间,她却告诉我觉得她和女儿很难相处,女儿动不动就跟她闹着干,她也看不惯她的许多生活习惯,于是她就跟女儿说不要来探访她了,他们相处不来。

然后她问起我的一对儿女的近况,我的十九岁的儿子天生内向,不懂和人打交道,找工作也要找不用和太多人打交道的工种,她马上说她以前也有这样的想法,觉得人真的太可怕,有太多的政治,她说了许多她成长历程的经历,当中掺杂着许多的无奈和逃避。

让我想起自己当年移民的其中一个原因,也是要逃避当时自己觉得不会面对的复杂的人际关系,想起自己从小也拥有容易放弃的性格,其实我所说的放弃只是逃避,因为不认识自己背后真正的原因导致不能接纳所出来的情绪,最后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面对,就萌生逃避甚至放弃的念头,从而远走高飞。

殊不知飞到了太平洋的彼岸,要面对的却是更多更多。

最近也听到一个朋友说他移民的唯一原因只是她的妻子觉得不懂和夫家的人相处,很不开心,干脆一家人移民外国,来一个“NO EYE SEE!”

听起来好像有点荒唐,移民的一个决定难道就是因为这一点?不是很可笑吗?不是很冲动吗?

再想想香港当年的九七问题,因为恐惧和担忧,许多的家庭并没有深思熟虑就一家移民,太空家庭出现了,夫妻分离了,儿女被抛弃了。幸运的由一些一家人还在一起,却又要在几年后回流了。

说到这里,或许你会觉得我为何还没有到题,不是说情绪吗?怎么说了一大堆好像没有关连的事情?

说真的,我其实有点后悔开了一个大题目,现在一定要事先解释一下。

如今网络资讯发达,只要把情绪“两个字一放上网,什么答案都有,想要什么资料都可以拿到,坊间更有五花八门的情绪测试,心理问答等等。

事实上心理健康也早就成为人们越来越关心的一个重要事情。许多人已经意识到心理健康对生理健康的直接影响,已经学习透过不同的渠道多认识多了解。

而我要在《情绪篇》中写的只是我自己的一些亲身经历和感受,包括一些体会和亲自接触到的一些例子,并没有要做一些什么学术上的说明,盼望可以透过自己的分享,让旁人可以有更多的理解和认识,仅此而已,如有任何错误请大家多多包涵和容忍。

在《动机篇》里我已经分析过自己的性格,情感丰富多愁善感,以前经常听别人劝我,事情都过去了,就不要想那么多了,就让它过去吧!

是的,事情是过去了,心情却是没有跟着过去的。我说的心情,就是当时未被健康地表达和舒缓出来的情绪。

这些情绪,并没有因为事情过去了五年十年二十年就跟着过去的,相反地可能会被压抑在心中,甚至越压越不舒服,到某一个时刻,或许某一天遇到某一件事听到某一句话看见某一个人,情绪就会爆发了。

上天是公正的,赐给我们人类不同的情绪来表达我们对不同事物的感受,从而采取不同的行为,“喜,怒,哀,乐”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的最基本的情绪,这在《情绪四重奏》里被冠以“适应性原始性情绪”,不会因为你是什么人而多给或少给你任何一种情绪,而是我们人类以为聪明的在生活当中压抑或藐视其中的一些情绪,而转用一些“辅助性情绪”来表达,导致我们没有好好的认识这种情绪,也没有学习去接纳它,然后面对它。我们许多时候更用一些其他的自我保护的防卫方式去去处理它们,一开始表面上是解决了,也获得了舒缓,因为我们学习了用另外一种自我感觉良好的“非适应性的原始性情绪”来面对,当生活中再一次的面对的时候,还是用同一个方法,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真正的“适应性原始性情绪”其实仍然在心中的某一处没有被舒缓,因为当这些情绪一出来的时候我们都不会舒服,就要马上把它们收藏起来。

我一直都以为自己是一个很懂得表达情绪的人,以为自己应该不仅仅是情感丰富,更是心细如尘过于敏感的人,应该不会难于表达任何的一种情绪的。

课程却让我认识到,在“喜,怒,哀,乐”这四种基本的情绪里,原来我是一直逃避表达“愤怒”的,在小组的练习中,才发现我一直只是用“哀伤”来代替“愤怒”。

在我的原生家庭当中,父母亲都是温柔平和很有修养的人,我们从小都被灌输“发怒”不应该的观念,“忍让”才是对的。

所以,我的情绪字典里就缺少了“怒”,取而代之的却是加多了“哀”,失去了平衡,成为林黛玉式的人物,我的“哀”的积累让我经历了忧郁的困扰。

在一起学习的同学当中,和我相反地,有些人的情绪字典里缺少了“哀”,多了“怒”,同样的他们的生活也会失去平衡,成了许多的“愤怒”青年,中年或老年,这些“怒”的积累,也让他们经历了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问题。

e5908ce5ada6e4bbace5928ce4b989e5b7a5e4bbace783ade78388

我的同学们和义工们热烈地讨论情绪话题

我在四川就认识一位拥有阳光笑容的愤怒青年,他叫张斌,是我在四川认识的第一个朋友,因为他的阳光笑容吸引了我,他是小儿麻痹患者,要坐轮椅,今年二十岁,是山东人,现在一家伤残人自立学校学习。他告诉我想要学习情绪的原因是觉得自己是一个悲观主义者, 他也告诉我他在学校经常打架, 老师已经对他作了最后的警告, 他也不明白自己为何会那样。

e998b3e58589e79a84e5bca0e6968c

我在四川认识的阳光青年张斌

很巧我被安排在他的小组里做同行者,一开始他没有分辨自己的“适应性原始情绪”和“非适应性原始情绪”,在小组的练习中他才能辨认并认识到他的在真正的情绪是“哀伤”,而他却用“愤怒”去表达了,因为在他的性格要表达“哀伤”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其实他的内心许多时候是孤独和伤痛的,他从小被父亲斥责为“没有用的拖累一家的东西”,在成长的过程他就告诉自己要成为有用的人,而表达“哀伤”自然就被他认为是没用的表现,表达“愤怒”的打架就成为他经常使用的一个方法,可是每一次大玩架后,他的“伤痛”还是伴随着他,并没有减轻,所以他就认为自己是一个悲观主义者。

在默想练习中,他想到了他敬重的一个老师的去世,他一直都没有表达他对他的去世的哀伤。

最后练习的那天,我们鼓励他作“空凳”的练习,这是一个心理辅导所用的技巧,让他对着空凳想象那就是那个老师,并表达他的伤痛和悲哀。经过一断时间的努力和挣扎,他终于说出来了,他告诉老师他很哀伤,也很想念他,因为只有他最了解他这个顽皮的学生。

e7a9bae587b3e79a84e7bb83e4b9a0

空凳练习,表达情绪

这个阳光青年后来也哭了出来,把多年的哀伤带了出来,他后来告诉我们他感觉轻松多了,也终于明白为什么自己喜欢打架了,那是他自己的自我防卫,他知道那并不健康的,更伤害到别人,而最深的也是自己。

 

回到一开始我的女友的例子,她的自我防卫的方法就是把事情理智化,认为只是自己和女儿的性格不同而相处不来,于是就采取避而不见,这样当然没有把问题解决,而且她也永远不会成长。

我也有同样的经历,就是我和妈妈的相处也是曾经因为我没有认识到我对她的反叛源于我对她的愤怒,我一直都没有对她表达我的愤怒,因为我不满于她为我的人生作每一个的安排,我不满于她从来不欣赏我的任何决定,于是我把那份“怒”埋藏在心里,每一次和她相处,只要她对我有任何的不满意就会激发我的抗拒,就像“火星撞地球”的肯定有火花。

撞完地球后,心里却又生出内疚,又再哀伤,如此的恶性循环,怎能活得健康?

课程也让我认识到,我们拥有的每一种情绪都是让我们好好的去享受的,让他们都可以自然的来自然的去,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去认识和表达每一种情绪,从而明白自己的真正感受和需要,帮助自己减低情绪的困扰,增加对自己经验的主控权,帮助沟通从而更好的处理人际关系,更多的学习真正的原谅和宽恕。

这样的学习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不过我知道它给我带来的效果就已经日益明显了,起码我在人际关系上认识和了解了自己的弱点,也学会了正面积极健康地表达我的真正感受,并没有因为这样破坏人际关系,反而增加了大家的理解和包容,三赢的局面。起码我和妈妈没有了互伤的火花,却增多了包容和理解,大家的关系更亲密了。在工作上我也和员工们有更多的默契和无间,夫妻关系上的更上一层楼,家庭关系上的互敬互爱,都让我们得益良多。

认识——接纳——面对——表达。

这就是我每天学习健康生活的情绪四重奏。

 

 

2个评论在“回国探访之(2)情绪篇

  • 2009-10-11 at 22:56
    Permalink

    原来情绪学习真可以是一个课题,有机会我也学习下

    Reply
  • 2009-10-11 at 21:53
    Permalink

    里面所说的两个人也太可怜了,不过人间本来充满很多不好的事,苦涩是或多或少的。

    Reply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